近日,中国男篮国家队公布了新一轮的集训名单。这份名单中包含了23名球员,其中21位是在国内CBA联赛效力的球员,而另外两名球员则在海外联赛打球。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集训名单并未出现归化球员的身影。此前,不少网友和球迷曾对归化球员如巴里·布朗、洛夫顿等抱有期待,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并未加入国家队。同样,李凯尔大概率也将不会再次代表中国男篮出战比赛。因此,即将到来的男篮亚洲杯将由纯国内球员出战,不含有归化球员。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能对这支国家队及郭士强指导抱以太高的期望。我们需要的是他们全力以赴,尽力而为。2023年的男篮世界杯上,中国男篮曾试图归化在NBA打球的李凯尔,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男篮在世界杯上的战绩为1胜4负,表现惨淡。尽管李凯尔在世界杯后返回NBA继续打球,但关于其与中国男篮的交集却画上了句号。
此前知名篮球评论员杨毅曾提及李凯尔的归化过程涉及巨大的经济投入,仅够支付其世界杯的比赛费用。若想让他再为亚洲杯效力,则需要额外的费用。虽然李凯尔的团队曾表示愿意为中国男篮出战,但附加了高额的出场费条件,这使得中国篮协和某南方国企俱乐部望而却步,最终归化计划不了了之。
至于浙江广厦队的巴里·布朗和上海队的洛夫顿等外援球员,他们的归化看似容易,实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如他们的薪资问题、归化后的身份问题以及在CBA打球时的身份界定等,这些都是郭士强指导无法单独解决的。
篮球协会曾发文表示要推动运动员的归化,首先可以考虑从CBA外援中着手。确实,如巴里·布朗和洛夫顿等外援与国内球员的配合默契,是优秀的归化对象。然而,归化的经济问题成为了关键。球队需要自行承担归化费用,而这一费用不菲。另外,归化后的球员身份和薪资问题也成为争议的焦点。例如,归化后的外援若算作国内球员,那么现行的外援政策将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归化球员的薪资可能高达税后千万人民币以上,这令俱乐部和球员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即便不选择归化,俱乐部与外援的合同通常为一年一签,可以根据球员的表现随时更换。然而,一旦归化,俱乐部需长期承担球员的薪资直至其退役,这无疑增加了俱乐部的负担。因此,俱乐部对于归化球员的意愿并不强烈。为了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篮球协会、俱乐部以及球员三方需共同探讨,可能的一种方案是:协会承担部分费用,俱乐部承担部分费用,并保持外援的薪资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在球员代表国家队集训或比赛时,给予俱乐部相应的补贴,以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并保持联赛的公平性。
总的来说,虽然归化球员看似能快速提升国家队的实力,但其背后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引进优秀球员,又能确保联赛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